编者按:
陈志鸿老师是我院退休职工,退休后积极发挥余热,关心学校和学院发展。陈老师的校庆征文《随想》在武汉大学新闻网主页发表,现转载院网,以飨读者。
随 想
陈志鸿
浩浩荡荡东湖水,郁郁葱葱珞珈山。坐落在这里的武汉大学以其得天独厚的优美自然风光、古色古香的校园建筑、氤氲深厚的人文底蕴而被人们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、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。我身居其中四十余载,受益匪浅,也深为其高雅而感到骄傲和自豪。
说起珞珈山,人们自然而然地想起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、坚定的民主战士、诗人闻一多先生。是他在武汉大学担任文学院院长时,将普普通通的罗家山,更名为颇有诗意的珞珈山。因为这名字与救苦救难、大慈大悲的观世音住地相同,听起来给人一种诗意的亲切、人情的温馨和气氛的庄严,也使这座山与所在的高等学府更加贴切,更加融为一体。
每当黄昏时分,我兴趣盎然地偕同老伴环绕珞珈山散步,一道道美丽风景便扑面而来,常给人带来一股股清新的惬意。尤其是每当走进樱园、梅园、桂园、枫园四个园区时,更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,心胸更加爽快。它使我想到,这四个园区的命名,得益于改革开放。上世纪80年代初,以刘道玉为首的学校领导更加注重校园环境的优化美化,并及时地将校园中的四、五、七、八等四个教学区进行了重新命名,不仅使校园建设更加园林化,而且使校园的名称富有特色、更与高等学府的气质相符。
而当我走进其他校区时,那些枯躁的一、三、九数字,却叫人有一种倒味的感觉。尤其是那个东中区,听了不知所以然。因为它既不在家属区的东部,也不在家属区的中部。难怪校外的人来校找此区时会摸不着头脑。联想到那种将四个学部称为一、二、三、四区的名称,往往给人一种给原来的四校排座次的感觉,与实质性的融合有点儿格格不入,还容易与老武大家属区的区号混为一谈,给人带来许多不便。
走进新世纪的武汉大学实现了四校合并,带来了新的发展,而上述校园园区名称的别扭却不能说不是个遗憾。如果学校领导能在“十二五”起步之年,与时俱进地依据各个园区种植较多的各种树木名称,分别命名为樟园、松园、桐园、杨园、柳园、榆园、柏园、杉园、杏园、桃园、李园、枣园、榴园、茶园、竹园、玉兰园、月季园等,校园的名称就更会与园林式的大学校园相符,也更能彰显武汉大学的人文底蕴,甚至能为武汉大学的发展留下一笔重彩。
(迎接校庆120周年系列征文•家是珞珈)
原文网址:http://news.whu.edu.cn/012/2012-07-13/14551.html